Leica 在 2015 年 5月發表了這支大光圈 28mm 的鏡頭,更好玩的是,在同年底也發佈了帶著 28mm/f1.7 自動對焦鏡頭的 Leica Q。當時會購入這支鏡的人非常的少,更何況徠卡一開始推出這支鏡頭的時候只有搭配著「百年紀念版套組」,單顆版又要再等個三個月才有辦法到手,更不要說許多人直接就買了 Leica Q。
28mm 的焦段,讓許多擁有與習慣 35mm 焦段的人卻步,而我剛好沒這個問題,因為我沒有擁有任何一顆徠卡的 35mm 鏡頭,只有兩顆不常用的 Voigtlander 與 Zeiss 的 ZM mount 鏡頭。
Summilux-M 28,光圈從 f1.4 至 f16,一樣有 ASPH 與 FLE,重量為 440g,裝在 Leica M 上,會感覺到她的重量,在體積比上 Leica Q 的 Summilux 還要大上的些,手感很棒,但徠卡的 M 鏡基本上沒有手感不好的。28mm 的視角在 M 上是不用加裝取景器,剛好就是那光學景觀窗可以看到的最大視角。這顆鏡頭加裝濾鏡比較麻煩,49mm 的 filter size 常常需要轉接環,所以我常常手持 Grad ND filter 在用。
Summilux-M 28 在光圈全開下,在強光時的紫邊蠻明顯的,需要軟體修正,但變形是徠卡鏡頭中數一數二低的。Leica Q 的那顆鏡頭最被人詬病的就是變形,需要大量軟體修正,但因為是強迫修正在 RAW 檔中,所以比較不被人查覺。上圖是在東京丸之內仲通所拍,陰天,雨後,陽光偶而會透出,地面上的金屬加上水的反光,讓紫邊特的突出。
我們用 100% 裁切來看,在沒有軟體修正前,就是這麼明顯,但這是光圈全開下的情況,當你縮到 f2.8 後就會改善了。這應該是這顆鏡頭我所能找到的唯一缺點,其他的無論是解相力、銳利度、color rendering 都是頂級的,在當年或許只有那巨大的 Zeiss Otus 系列才有辦法一較高低。
所有東西都要有適應期,當年用這顆鏡頭的時候也是。第一個就是 28mm 的視角,說廣不廣,又不像 50mm 很容易產生壓縮感,但這顆鏡頭在剛使用時就給我和一開始使用 APO Summicron 50/2 的感覺一樣,成像比較現代化,彷彿是要把你相機 CMOS 上的每一點細節都搾出來一樣。上圖是2015年九月,第一次帶著 Summilux-M 28 出國,到鎌倉一遊,當日雲多,風大,看不到遠方的富士山,兩位日本美眉在海邊吹著風,長髮在風中亂舞…舉起相機拍下了這張照片後,與她們一起享受著海風拂面的悠閒!
28mm 與 35mm 一樣,有些人這樣一機一鏡就可以拍完整個旅程,那 28mm 因為更廣一些,所以對旅行來說是更方便的,這是我在使用了 Summilux-M 28 約二年後才深深這樣覺得,所以為什麼 Leica Q 當年就選了 28mm 而不是大家一直希望的 35mm 焦段,就算現在的 Q2 也一樣維持著 28mm。2015年9月的東京之旅,鎌倉雖然颳著大風,下著雨,但回到東京市後,天氣是放晴的,午後的陽光與旁邊高樓的反光剛好打在東京車站上,快門按得很輕鬆,28mm 的視角讓我可以很簡單做出透視修正而不會太影響構圖。
隨著 Leica SL 在2015年底的推出後,我幾乎都將這顆鏡頭接在 SL 上,新的高畫素EVF機身與新一代的 CMOS 讓這顆鏡頭更容易使用,在整體的畫質上也比我用 M240 時更好,雖然在 SL 舊版韌體上的測光與白平衡有點怪怪的,但後來新版的韌體出來後就改善了。2016年1月,亞庇 Tanjung Aru 的沙灘上,第一次出國使用 SL 轉接 Summilux-M 28,成果如何?會不會遇到什麼問題?就好像要踏入那未知的大海,當初放棄 Q,選擇了這顆鏡頭,雖然充滿了未知數,但看遠一點,你就會看到海上那炙熱的太陽在發光發熱。
在 M10 還沒出來前,Summilux-M 28 與 SL 可以說是最佳拍檔,雖然當年許多人覺得這種組合少了一點 M 鏡的感覺,但轉接大概就是這樣,那一點點的差別在當年是無法改變的。上面這張照片很明顯是在飛機上拍的夕陽,用 SL 可以很輕鬆的對焦,很輕鬆的保留你要的亮暗細節,Summilux-M 28 很輕鬆的讓整張照片都很利很乾淨,對海面上的水波、飛機翅膀、雲層的細節都能讓驚艷,這是使用 M240 沒有辦法辦到的。這張照片是從亞庇搭馬航回台北時所拍,亞庇的夕陽很美,班機每天都固定在黃昏時起飛,所以飛機選位時我都會選左側面向西,當天陽光剛好躲在薄薄的雲後,所以雲變成了柔光罩,讓你有機會對著陽光拍,但卻沒有耀光。雲,降低了反差,讓你保留了水面的細節。
2016年底,Leica SL 更新韌體至 v2.1,帶著新版韌體的 SL 與 Summilux-M 28 至東京、箱根賞楓賞銀杏。這時候讓人比較欣慰的是照片的顏色與感覺正常多了,至少 95% 的感覺回來了,這版以後的韌體,我在轉接上就沒遇到過什麼特殊問題了。2016年11月底,與學弟們到東京賞楓,雖然台北明明離東京沒有很遠,但早上從台北出發後,到東京的飯店 check in 後,也是午後二點的事了。秋天的日照時間短,下午三點的陽光就已被東京的許多高樓大廈給擋住了,這張照片是在日比谷公園所拍,光圈開在 f4 時的細節就已經很驚人了,大樓的影子形成了個 V 字形,在V 中央高光處的銀杏吸引了我的目光,這構圖是否很直覺?
正所謂秋高氣爽,黃昏下在日比谷公園內散步,公園內的銀杏剛好被正在西下的夕陽照射到,光圈縮至 f11,我完全不會去擔心什麼紫邊的問題,因為在這種光圈下很少鏡頭會發生。28mm 的視角讓我有辦法拍下整橦大樓與銀杏的倒影,我想,大多數人出國旅遊,不就是拍這些? 有時候你真的不需要 16mm 的超廣。
2016年秋的東京之旅,還去了箱根二天一夜。第一天到的時候,一整天的天氣都不好,黃昏時好不容易慢慢放晴,在大湧谷纜車上,富士山忽然現蹤,隔著纜車厚厚的玻璃,將照片拍成黑白的,解決車廂玻璃造成的色偏的問題,但遠處富士山頭的細節居然也被保留得很好。將照片的暗部壓得很暗,反映著當時天氣不好時的鬱悶感,後來天空的放晴與富士山的出現,就好像在黑暗中看到一道光,來自於富士山頂的光…
Summilux-M 28 轉接減光鏡真的比較麻煩,所以我用這顆長曝的照片不多。從箱根要回東京了,大家聚在箱根湯本,午餐也吃完了,但離火車出發時刻還有一段時間,延著車站對面大街後的溪流慢慢散步,身上背的腳架一直沒有機會使用,剛好看到溪邊這景,當時沒有風,就慢慢的上轉接環,再上減光鏡來長曝。雖然是陰天,但陽光偶而會透出,這張在長曝時,就剛好有陽光透出照在畫面的中央,讓樹葉更加立體。
起大霧的東京早晨,當時的飯店房間正好面對著東京鐵塔,晨霧把東京鐵塔霧化得讓人覺得好美…很多東西不一定是要看得一清二楚才是最美。在飯店房間拍照,記得要把房間內所有的人造光源都關掉,避免玻璃反光的影響。
東京應該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美的大城市…當天又是一個美好的早晨,北之丸公園內的楓已紅,不單純只是那些還在樹上的,就連地上也鋪滿了紅葉,配上早晨斜射的陽光與清新的空氣,看看 Summilux-M 28 所營造出來的空間感吧!就算手上沒有相機可以紀錄下來,我想也會深深印入你的腦海裡吧…
北之丸公園內,逆光下的楓葉,紅、黃、橘、綠清楚層次分明,有如親眼所見。這些年拍照拍下來,發現好的鏡頭所創造出來的立體感都是在小光圈、最佳畫質的時候,絕對不是在大光圈的時候,所以這顆鏡頭我很少用大光圈下去拍的。
東京的賞楓名所之一,小石川後樂園剛好就在東京巨蛋旁邊,地鐵出站後,就看到了東京巨蛋城的 Thunder Dolphin 與一排的銀杏。陽光很強,但不熱,這是秋天來東京的好處之一,用 1/400s 的快門似乎就可以凍結住過山車。只可惜腳架不在身旁(日本有太多的景點不能上腳架,所以不會隨身帶),不然使用長一點的曝光時間更能增加速度感,只有這時候會覺得有防手震的機身真好。
旅途中,28mm 的視角會覺得不夠用的時候就是在拍銀杏的時候。東京的銀杏又高又大,想都用 28mm 構圖,會有很大的限制,但也沒到完全不能拍的地步。對使用一機一鏡的人只能想辦法靠移動雙腿,找尋制高點來拍。上圖是早晨在東京大學內所拍。我並沒有刻意的去強調建築物玻璃中反射的銀杏,但 28mm 的視角卻能讓你對環境做很好的紀錄。早上趕著去上課的大學生,大學內騎著腳踏車的員工,早晨的陽光,金黃的銀杏與擁有大量玻璃窗的建築,這些元素讓人想起來自己的大學生活。
走在銀座的街上,許多的高樓擁有大量的玻璃,光線對的時候,會像鏡子一樣,可以拍下許多很趣的鏡向照片。這張照片意外的拍下丹下健三的作品,當時只是因為光線對了,雲與天空也入鏡了,才按下快門,當然,那特別的建築是必備的條件,28mm 的視角剛好可以框住它,但又不會太廣而帶入其他會讓人分心的元素。
大城市的夜景總是很吸引人的,一般拍夜景,都想說用最廣的鏡頭,是的,超廣角有超廣角的好處,但也有壞處,會很容易讓人抓不到重點,因為你拍夜景的地方通常都是離城市的地標有點距離,所以若用超廣,無論是地標建築或車軌都會顯得太小,少了一點點的壓縮感,當然這與現場的構圖比較有關係,像上圖這個角度,我若用上 10mm or 15mm 的鏡頭,天空會占了更大部份,若此時有流動的雲,那反而是很適合的,但若單純只是 magic blue,有時候反而變得很單調,而且東京鐵塔會變得更小,細節流失更多。所以上面這張我選用了小廣角來得到平衡。
2018年,購入了 Leica M10,我的 Summilux-M 28 終於不用轉接了。Leica M10 擁有更新的 CMOS,比 SL 還好的 DR 與 高 ISO 表現。在這顆鏡頭接上 M10 之前,我很少用她來街拍,因為 Leica SL 用在街拍上有點顯眼,不如 M 來得隱密,所以我上面的照片都是旅遊風景照,很少街拍的。當然,Summilux-M 28 本來就蠻適合拿來拍風景的,銳利、立體感強烈、解相力高,但單單只用來拍風景,似乎還沒有辦法完全發揮這顆鏡頭的價值。上圖是 2018年7月在波爾圖旅遊所拍,當時是早晨,斗羅河上有點水氣與晨霧,天空雲多,陽光比較柔,人站在路易一世大橋上,雖然有 X1D 在身旁,但想說用 M 來拍一下看看表現。
在一個萬里無雲的早晨,我們來到了里斯本,欣賞一下最有名的爬坡電車之一 Ascensor da Bica。早上九點多十點,陽光剛好從巷子中透出,可以照射到運行的電車上。這種主題對 Summilux-M 28 可謂再適合不過了,你無法開大光圈,怕景深不夠,又要那徠卡的顏色與立體感,這不就都有了嗎?
太陽慢慢下山,氣溫也變得比較涼爽,本來呆在屋裡的人們都走到門邊曬太陽,走在波爾圖的街上,沿路看到這情景,直接用 Zone focusing 估焦盲拍,28mm 讓我可以比較靠近主體,容易構圖,M10 的小巧與不明顯的快門聲讓我盲拍比較不會被察覺。
Summilux-M 28 的街拍,你可以很靠近主體,也可以退一步,將有趣的環境納入你的構圖中。因為要發揮小廣角的優勢,我本身比較喜歡找尋比較吸引人的背景環境,再加入人的元素街拍,畢境有趣的人比較少遇得到。上圖是在 Casino Lisboa 附近拍到的,一樣是下午時分,賭場的外觀都用一堆的玻璃當外牆,所以形成很好的鏡相,接著就等人進入我的構圖范圍。你等得越久,越有可能會遇到有趣的人物,只是我們當遊客的常常沒時間在等待。
最後用這張圖來結束今天 28mm 的故事。照片一樣是在里斯本所拍,當時我們正在前往聖若熱城堡(Castelo de S. Jorge) 的方向走去,剛好一位年輕美眉輕裝超越我們往上走,她的背影吸引了我的注意,用一秒鐘的時間判斷了一下環境,馬上一個箭步往前就定位,等著她一走出上面樹葉的陰影處,就按下快門。不需要自動連續對焦,不需要開最大光圈,只要控制好光影構圖,其他的立體感與顏色,Summilux-M 28 會幫我搞定。這張的光圈是 f5.6,不是 f1.4,但我覺得很立體,很真實,讓我重回到當天的情境內。
如果你問我,M 鏡轉接好還是不轉的好,我會直接回答,能不轉接就不要轉接,除非 CMOS 差太多世代。這篇文章並沒有與 Leica Q 的比較,因為我自己沒有 Q,單純只憑網路上的照片來比較是不公平的,但的確應該要把他們當成兩顆不同的鏡頭來看待。有人把 Summilux-M 28 評為目前徠卡做得最好的 Summilux,您覺得呢?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