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的使用,來來去去,也不過就是在光圈、ISO、快門當中周旋…注意,我不是說拍照,我只是說相機的使用,拍照沒這麼簡單,但在拍照前,你還是得先學會如何使用手上的相機。
新手一開始接觸相機,一定會手忙腳亂,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每個廠牌相機的按鈕位置、選單當然不太一樣,所以你要看說明書,那說明書寫了這麼多東西,怎麼知道要看些什麼?好,最基本的,你就是要學會如何調光圈、ISO與快門,這鐵三角!若你使用全自動相機(目前主流),這三項都可以在機身上操作完成,不需要去動鏡頭。以目前大多數的相機為例,你打開相機後,應該可以看到上圖中的樣子(不同相機有少許出入),機身螢幕上就會顯示出一堆的資訊。
上圖中,由左至由,我用黃箭頭標示的,就是所謂的 ISO、光圈、快門,以下分段來說明這三者。
- ISO 就是感光度,數值越高,就能記錄下越微弱的光。ISO 越高的壞處就是畫質會變差,無論是顏色或照片的顆粒感,所以 ISO 越低,畫質越好。
- F 代表光圈,就是你相機的鏡頭前面孔徑開口的大小,上圖的左側就是大光圈,右側就是小光圈。雖然光圈英文是 aperture,但習慣上是用 F 來表示,這當中自然有典故,這裡就不說明了。F 的數值越大,表示光圈越小,F 的數值越小,表示光圈越大。這就是為什麼大家會說 ”那顆鏡頭有 f 0.95 !好 大 的光圈”,”你現在把光圈縮 小 到 f16”。這是新手比較容搞混的地方,因為光圈大小與顯示的數值剛好相反。光圈決定景深,就是你的照片中會清楚合焦的範圍,光圈不是用來決定散景的。所以當你的光圈值越大時,例如 f1.4 時,照片中清楚的範圍就越少(淺景深)。當你調到小光圈如 f16,你的照片中所有東西都是清楚的(深景深)。
- 快門,就是你相機上的鏡頭讓光線進入相機的時間。秒數越小,快門就越快。快門越快,就能凍結住正在行動的物體,因為相機只紀錄了那短短的瞬間。快門越慢或越長,相機就會紀錄了那一段時間發生的事。
好了…上面這三樣東西為什麼是鐵三角?因為這三樣東西的互補,決定了你照片的曝光。所以你要得到相同亮度的照片 → 若將快門調快,那就會需要把 ISO 升高或光圈變大。若將光圈縮小,你就要將快門變慢或ISO 升高。這三項是互補的。那改變這三項,都會對你的照片產生不同的效果。所以你在拍照前就要至少先決定其中一項因子,你要思考這張照片對你來說,上面這三項,哪個是最重要的?景深是最重要的,那你就是要先縮光圈,但你會預期 ISO 會上升,快門會變慢。
你要先決定一項你覺得最重要的因子,這就是思考。相機開始使用時,會有很多的拍照模式可以選,一般相機上的轉盤,至少都會有 “P”、”A”、”S”、”M” 可以選。”P” 就是全自動,想要好好拍照,就忘了這個模式吧!
”A”就是光圈光先決,你先決定這張照片的光圈大小,就是你要的景深範圍,其餘的讓相機去計算。
”S”就是快門先決,你先進定了你這張照片要用的快門速度,你可能是要凍結畫面,你可能是要長曝車軌、水流,其餘的交給相機決定。
”M” 模式,就是上面的鐵三角都你自己決定,相機不去計算了,只顯示說以目前的測光模式下你的照片曝光程度,目前相機都有 liveview,所以你直接可以從螢幕上判斷這張照片曝光是否足夠,雖然會看測光表還是比較好。
下面用圖來當實際例子說明:
範例一:Sony A7R3 + Summilux 28/1.4 @ f1.4, ISO1250, 1/30s
這是某天在京都吃完晚餐經過八坂神社時用手持拍攝的高 ISO 照片。當時身上沒有腳架,遇到的是夜晚光線不足的情況,所以你的下意識知道這時候拍照特別容易糊,那是因為快門太慢,會紀錄到你手抖的瞬間,所以建築物就會糊掉。你為了要手持,又不想相機紀錄到你的手震,所以你就要讓快門夠快,在還沒手震前就紀錄完畢,讓你的照片不會糊。這張照片的快門為 1/30s,因為相機本身有防手震,所以我知道我可以手持快門 1/30s 不會糊,那相對的,你的 ISO 就要上升(在相同時間內紀錄最多的光),光圈就要開大(在相同時間內讓更多的光進入)。這張照片用了 f1.4 的光圈,ISO 1250。你可能會有疑問,f1.4 的景深不是會太淺,怎麼會這麼清楚?那是因為你所拍攝的主體與你的距離關係。這個需要在另外的章節說明。這邊你只要知道,快門速度夠,照片就不會糊。那要多少才夠?以前是看安全快門,就是你使用的鏡頭焦段,例如用 28mm 鏡頭,就至少 1/28s,用 50mm鏡頭,就是 1/50s,這只是粗估,每個人手的穩定度不一樣,而且現在相機很多都有很誇張的防手震功能,所以自己試一下就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了!
範例二:Hasselblad X1D + XCD 90/3.2 @ f3.4, ISO 200, 1/350s
去年十一月,在京都鴨川旁散步,剛好看到一群年青人在鴨川上玩耍,有一位正準備要從一塊石頭跳到另一塊石頭上,我想要紀錄下來。請問這時候曝光鐵三角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當然是快門!因為你要凍結住那決定性的瞬間!這表示在你按下快門前,你就是要注意相機的快門速度是否足夠,那多少才足夠?這是經驗,多試幾次你心裡就有譜了,當然,這又與你與你要拍攝的主體的距離有關,離得越遠,越不需要高速快門,也與你要拍攝物體的移動速度有關,動得越快,快門速度就要越快才能凍結。這張照片我用了 1/350s 就可以了,那你用 1/1000s 行不行?當然可以,如果你沒有把握的話。但要記得,鐵三角,就是會互相影響的,所以你使用了 1/1000s ,那你的 ISO 就會上升,光圈可能需要變大,要小心合焦範圍不夠,當然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並不需要考慮這麼多。
範例三:Leica SL + Voigtlander 21/1.8 VM @ f5.6, ISO100, 60s
這是2016年在京都東寺賞夜櫻,離開時在停車場所拍。當晚風大,櫻花被風吹得花枝亂顫,但天上的雲也是。所以在停車場架上腳架,想紀錄一下天空雲的變化,用了長曝,這表示在你相機快門開啟的這段時間,天上的所有變化都會被紀錄下來,就會形成軌跡,所以拍車流、水流都是用一樣的原理。那為什麼要用腳架,因為你的快門可能會來到了一分鐘,沒有人可以手持一分鐘而不手震的,就這麼簡單。第二點,當你上腳架後,你就不怕手震與快門的時間變長,所以你就可以把鐵三角中的 ISO與光圈 調整到你要的範圍。我用了 M 模式,你要低 ISO維持畫質,好,那就調成 ISO100,你要光圈小一點,維持一下景深,不想寺廟的門清楚了,但屋頂是矇矓的,好,那就縮一下光圈,f5.6,然後…然後跟據鐵三角的定律,快門就會需要超長,才能讓照片有足夠的亮度,所以快門這時來到了 60s,而這也剛好是我想要的效果。那為什麼是 60s,不是 58s,不是 48s…因為你要利用相機的測光表作為參考,然後依經驗調整,測光表會在另外的章節說明,這裡還是希望你先瞭解那鐵三角的關係。
範例四:Leica M10 + Noctilux 50/0.95 @ f0.95, ISO200, 1/1500
光圈決定景深,不是決定散景。
光圈先決 “ A” 模式,應該是最多人喜歡使用的相機設定。你首先先決定照片的景深,其他就交給相機去計算。為什麼大家喜歡用?因為你可以利用大光圈鏡頭,輕易的拍出上述這張照片。這張照片使用了超大光圈 f0.95,得到的是極淺的景深,你眼睛看得清楚的範圍很小,其他的矇矓的都變成了所謂的散景。隨著你把光圈的數值縮小,照片中清楚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多。所以在使用光圈先決模式時,你要先決定光圈值,就是你要先決定你所要拍攝的主體的合焦範圍,決定主體與他的背景、與他旁邊的物體是否要清楚,還是要讓他們變成散景。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拍風景照時都喜歡用小光圈,因為你想要得到很深的景深,你想要近端的石頭與遠端的山頂都一樣清楚,都要看得出細節。但當你拍攝人像時,你又想只要我的模特兒清楚就好,其他的都不重要,你就會想要用大光圈,把模特兒從背景中分離出來。你在使用大光圈時,因為進光量大,所以你的快門就會快起來,ISO也可以變得很低,如上圖,雖然是在黃昏光線不足的時候所拍,但我一樣可以得到 ISO200、1/1500s,所以三者就是會互相影響。
好了,這是很長的一篇文章,但希望剛接觸相機的你,可以有收穫,可以不再使用相機的”P”模式拍照,開始在你的照片中加入自己的想法。拿起相機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