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六月,徠卡發表了 Leica Q,是徠卡第一代不可換鏡頭全幅自動對焦相機,而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因此徠卡在 2019年三月,又發表了第二代的 Leica Q2。
Q2 的外觀與 Q 幾乎沒有什麼差別,由於觸控選單的進化,機背的按鈕更精簡到了三個。機身的畫素來到了 4730萬,機背為3吋 1.04MP 可觸控式螢幕,EVF 解析度為 3.68MP OLED,且 IBIS 更加強大。
但鏡頭並沒有重新設計過,還是以前那一顆 Summilux 28/1.7,一樣擁有其他徠卡相機沒有的 macro mode,要注意的是在 macro mode 下,最大光圈會自動縮為 f2.8。機身加電池重 734g,並不算重,但因為沒有握把的設計,所以如果覺得不好握,還要自己另外加購拇指支架。在 v 2.0 的韌體發怖後,Q2 的功能才算真正完整,這也是徠卡一貫的作風,見怪不怪了。
基本上 Leica Q2 沒有什麼重大缺點,算是一台蠻全面的隨身小相機,28mm 視角與手機的相同,所以很容易打入大眾市場。我們先來說一下這顆Summilux 28/1.7 ,它屬於高度修正的現代自動對焦鏡。如上圖,就算逆光一樣可以拍出很通透與立體感的照片。因為徠卡鏡頭一般都蠻貴的,所以有人會開玩笑說,其實這台相機是買鏡頭送機身。真的是這樣?
從上面兩張圖就可以得知,天底下並沒有這麼好的事,一分錢一分貨還是硬道理。第一張圖是用 Q2 內建的 Summilux 28/1.7 所拍,高光處的色差都修正的不錯,整體的銳利度也很好,但畫面是比較平的,鏡頭的 rendering 無法讓整個畫面有很好的空間感,無法讓人很清楚的分辦出當中物體的遠近感。
第二張的 M-mount Summilux 28/1.4 就好很多。雖然色差修正比較差,但對於物體的遠近交代的比較清楚,整體畫面的立體感比較好。當然,如果兩者都要兼顧,可能要等徠卡推出的 APO Summicon-SL 28/2 了。
要看一顆鏡頭的立體感,除了看最大光圈時的表現以外,更重要的是看它在最佳光圈時的表現。Summilux 28/1.7 與 28/1.4 的最佳光圈剛好都落在 f5.6,所以你可以找一個幾乎對焦在無限遠的場景,場景中最好有遠景與近景,看看在 f5.6 時是否能清楚的讓人感覺到各個物體遠近的關係。上圖的表現並不差,但好與不好都是比較的結果,是相對的。
以上圖這種場景,Leica Q2 的表現就稍嫌不夠立體,畫面較平,雖然銳利度與解相力都不錯。
上圖是用 M10 拍的,雖然只有CMOS 只有 24MP,但立體感大勝上面兩張用 Q2 所拍的。所以 CMOS 畫素的影響其實並不大,主要還是鏡頭的素質,而且光圈縮到 f5.6 後,所有的色差在兩者上幾乎已不可見。我在這裡並不是要否定 Q2 上的 Summilux 28/1.7,而是要讓大家能夠分得清兩者的特色,Summilux 28/1.7 還是很有賣點的。
在大光圈下,Summilux 28/1.7 的表現可圈可點,在這種對焦距離下,我很少會開 f1.7 來拍,因為比起光圈全開, f2 的銳利度、解相力與暗角會大幅改善,至少這是我測試的結果,所以一般如果沒有很必要,我最大光圈只會開到 f2。
上面兩張圖,一張是用 f1.7,一張是用 f2.0 所拍,在這麼近的距離內你真的很難去區分說散景會有什麼大差別。但當與主體的對焦距離拉開時,差別就會慢慢出來了。
當然,使用 f1.7 下去拍並不會有什麼大問題,只是許多的主題或主體,並不需這麼淺的景深才能獨立出來,所以我發現在全幅機下,高解相力的鏡頭在 f2.0 的景深是一個剛剛好的數值。如上圖,使用 f1.7 or f2.0 在主體的獨立上跟本不會有太大的差別,有時候只有一點點的快門差而已,若這時的快門早已超過你所需要的,那我更希望獲得的是更好銳利度與解相力。思考一下,為什麼徠卡首先要出一系列 f2.0 的 APO SL 鏡而不是一系列 f1.4 的 summilux,不只是體積與價格的考量而已,實用性或許才會是最大的購買動力。
上圖,一樣光圈全開,但你可以發現,這張圖,如果我用 f5.6 去拍,一樣可以達到獨立主體的效果,而且在光學上會更加完美。我主要是利用層次感的概念,圖片的上半部黑色帆布做前景、主體落在高光處、背景的帆布又與前景的帆布無論是在曝光值與顏色上都有很大的差別,後方的帆布以後又是全黑…利用這些來創造出空間感。許多的場景,你用再大的光圈都不可能有效的分離主體,特別是街拍時你還必需讓人知道主體與環境的互動等等。
上圖是光圈 f5.6 下所拍,立體感難道就會差了? 小光圈的景深有時還可以幫你補足對焦不夠快的問題,鏡頭方面就先討論到這裡。
接著我們來看一下 Leica Q2 的對焦問題。這應該是這台相機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或是說,應該是所有的徠卡自動對焦相機都需要改進的地方。Q2 的對焦系統依然是對比對焦,這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問題是出在某些場景會不準,需要避開。Leica Q2 的對焦區域選擇包括了 ”多區”、“點”、”場”、”追蹤”、”人臉偵測” 這五項。比較方便的當然是 “場”,因為移動的間隔比較大,使用方向鈕可以比較快的移到對焦處,但這也是問題所在。”場”的格子還是有一定的大小,在這個格子裡,相機要對到哪裡,就是相機 AI 自行決定了,若 AI 所設計的資料庫不夠豐富,出錯的機率自然高。以上圖為例,在無風的狀況下,我利用”場”對焦至樹上,相機也顯示準焦了,那實際上呢?
相機已更新至最新的 2.0 版韌體,當你放大對焦點至 200%時就可以發現,其實是不準焦的。以我離主體的距離,就算是 f2 的景深也不會這麼淺,從樹桿上可以得知並沒有 motion blur,所以這就是不準焦,但相機的 AI 系統卻跟我說是準的。這種錯誤是可以複制的,所以請在有更新的韌體之前,避免對焦至樹葉群、草叢等複雜的主體上,拍樹就要對焦至樹的主幹上。
上圖是第二種情況。一樣利用”場”,預計對焦至前面那一位小朋友身上,相機也跟你說準焦了。這種場景有什麼特別呢?就是你對焦的區並非在高光高對比區,是在畫面中相對比較暗的地方。
一樣是 200% crop,放大來看,相機其實是對焦到背景高光處。這表示什麼?我覺是相機的 AI 系統不夠強,當然 2.0 版的韌體讓你在觸控螢幕上長按對焦格子,可以將 “場”的格子縮得更小,讓相機去判斷更小的區域,進而增加準確率,但依然沒有增加多少。
所以我目前變通的方法就是改成 “點”對焦。的確,改成點對焦後,成功率大大的提升,場景的限制又更少了。如上圖算是頗為複雜且擁有許多重覆形狀的場景,一樣可以準焦。
接著我們來看相機的對焦速度。以街拍來說,Leica Q2 的對焦速度算是及格了,不算優秀,有時候還是會抓不到,如上圖這種距離,會不準焦也是讓我蠻意外的。只能說若是使用 Leica SL2 就會準了,SL2 的對焦系統還是比Q2 強多了。
上圖是快門不夠快還是對焦速度不夠快?或許兩者都有…
若是對焦距離拉到如上圖,那就不容易跑焦了,當然,你可以學手動鏡對焦時的小技巧,預先對焦至主體的附近,再等主體進入畫面,這樣更是萬無一失,除非是對比很低的場景。
Macro 的功能應該是這台相機的另一個賣點,雖然在 macro mode 下最近對焦距離也才 17cm,但在日常生活上也夠用了,但要注意的是這時候最大的光圈會縮至 f2.8。
在餐廳拍食物時,macro mode 是非常實用的功能,因為多少還是要構圖一下,不是一味的拍 macro,所以我才覺得 17cm 的最近對焦距離夠用了,立體感也足夠。
IBIS,內建機身防手震系統似乎已是目前所有相機的標配了,如果沒有一定會被消費者念。Leica Q2 具有非常實用的 IBIS,雖然官方並沒有說明是幾級的防手震系統,但在使用上是很有感的,可以讓你在不上腳架的情況下,有更多的拍攝選擇,對於創作有更大的自由度。
Leica Q2 提供了 ISO50 的選項,所以對於要使用比較長的曝光時間來說,相對方便,有時在白天沒帶減光鏡時也可以應應急。
除了 IBIS,大家可以上網查一查如何可以增加手持的穩定度,每個人的習慣不同,這裡也就不贅述了。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在以前沒有腳架無法辦到的事,現在也慢慢可以做到了,當然,腳架在很多時候還是無法取代的。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這片新的 4730萬畫素的 CMOS。新世代的 CMOS 寬容度都不錯,或許我們已慢慢不需要為這個擔心了,更何況相機還提供了 exposure bracketing 的功能。不會有人在實際拍攝時就想說在後制時可將 DR 拉到最大,這是不合理的。常常在一般的測試文中看到這句話 “若不小心曝光沒抓好,相機優秀的 DR 能力也可以幫你把照片救回來”,這基本上是不合理的,如果曝光已錯到這麼離普,救回來的照片雜訊也會讓你不想用它的。所以如果要維持最好的影像品質,你反而用不到這麼寬的 DR,而是需要用多重曝光去處理了。
這片 CMOS 對高光過曝還是很敏感的,所以在曝光的選擇上,一樣是建議 ETTR 但主體不要過曝。
高畫素是個無法抵擋的趨勢,就算你不想用高畫素的 CMOS 或許都買不到。但慶幸的是,除了畫素增加外,整體的畫質也是有增長的,包括了紀錄更多細節的當下,卻沒有增加太多的雜訊,更寬的 DR 或許意味著在有限度的後制調整後,產生更少的雜訊。
那經過這片 CMOS 與鏡頭調校所拍出來的照片是否有 “徠卡味”呢?施主,你都已經是用正牌 Leica 在拍照了,無論拍出什麼味,它都是徠卡味啊!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這片 CMOS 高 ISO 的表現。個人覺得 ISO6400 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特別是當你沒有用到 full resolution 的時候。因為現在我們幾乎都會將圖上傳至社群網路,平均大小也差不多會在 2500pix 內,所以在縮圖後其實噪點真的不是太明顯,重點是 ISO6400 就算在後制後,也並不影響照片的顏色或產生雜色。 上方兩張圖,你分得出來降噪前與降噪後?
我們將第一張原圖的背景局部放大至 200%,可以看到這種雜訊的樣式是漂亮的,並沒有雜色的產生,這種在後制時非常容易去除。第二張圖就是使用軟體降噪後的結果,是不是很乾淨?基本上在 IBIS 的幫助下,我還沒有遇到 ISO 還需要再上去的場景,我並不覺得目前市面上有任何彩色相機的 ISO12800 是真可用的,再上去也只是拍好玩的了。
OK,似乎該說的都說了,最後再分享一下使用上與操作上的小技巧與心得。相機 EVF 的使用比想像中少,但若要得到比較好的品質,更新率只能開 60fps,這在說明書中就有寫到。若習慣常常使用 EVF,可以開啟使用 EVF中依然可以觸控機背螢幕的選項,因為 Q2 沒有搖桿,所以直接將觸控螢幕當搖桿調整對焦點會比按實體方向鈕快得多。最快的對焦方式其實是直接看機背螢幕然後點選並按下快門,所以機背螢幕只有 1.04 MP 的畫素實在有點可惜。
人臉偵測在拍非大頭照的時候還算有用,但如果太多人同時出現且在移動中,就會錯亂且不容易選擇要對焦的人物。個人覺得使用 cAF + 連拍在 Q2 上是沒有意義的,一張定江山才是王道。我在這邊沒有提到官方一直強調的,因為畫素夠高所以可以裁切成 35、50 or 75mm 視角的圖,因為我覺得那沒有任何意義,單純照片的壓縮感就不一樣了,又何必呢…
沒有翻轉螢幕的確是有一點點不方便,但在大部份情況下你還是會找到方法去克服的。電池的耗電量還可以接受,一顆電池在不關機的情況下約可以撐四個小時的街拍,所以我都習慣身上會多帶一顆電池,一整天使用下來,機身也沒有發熱的情況,還不錯!
接下來放一些不同場景所拍攝的照片,讓大家更了解這台相機的能力。
結論:
Leica Q2 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不可換鏡頭自動對焦全幅相機。體積與重量適中,適合當隨身機,街拍不引人注目,功能全面,遠近皆宜,與手機一樣的視角讓大眾在構圖上可以無縫接軌,且有非常優秀的 IBIS加持,足夠使用的高 ISO 能力。
這台相機對徠卡來說也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