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Leica 早在 2017 年就發表了第一支全新的 L-mount APO 定焦鏡。第一支出現在市面上的是 APO Summicron-SL 75/2.0,而這次測試的 APO Summicron-SL 35/2.0 是繼 APO 90/2.0、APO 50/2.0 後,最新生產出來的 APO 定焦鏡,由 Peter Karbe 所設計,是他目前覺得四支 APO 鏡中設計難度最高,也是最好的一支 SL 定焦鏡。
這支鏡頭重 750g,使用 67mm 濾鏡,為了達到 APO 等級的修正,這支鏡頭的 13個元件中有9種是用高品質的特種玻璃製成,一切的一切,仿佛是為了達到在光圈全開時就有最佳的影像品質而做,而且徠卡也真的做到了!
先說一下目前徠卡 APO 定焦鏡設計的理念,上圖已不止一次出現在徠卡的官網或各大 Camera reviews 的網站上。徠卡新鏡的設計是讓合焦處的對比值達到最高峰,然讓向非合焦處(散景處)快速的遞減,這樣就能讓合焦處的主體非常的突出與擁有立體感。就目前看到的結果,這種設計是成功的。目前市面上這四支 APO 定焦鏡的成像都擁有這種獨特的立體感。
每一顆鏡頭都有所謂的最佳光圈,這意謂著,在這個光圈時,畫面的中的 micro contrast、銳利度與解像力都達到最高峰。以一般全幅機的鏡頭甚至中片幅的鏡頭,大多落在 f5.6,我目前很少遇到例外的…但這支鏡頭是例外。先說我測試的結論,APO Summicron-SL 35/2.0 在 f2.0 也就是光圈全開時,中央部或合焦部在 micro contrast、銳利度就已達到頂峰,縮光圈後不升反降,在 f5.6 時達到 “平衡”。也就是說你縮光圈只可以增加景深,增加合焦範圍,讓更多的東西清楚,但中央的 micro contrast 與銳利度並不是最強的。這可以從徠卡提供的 MTF 中看出端倪…
上圖為徠卡提供的 MTF 圖。有最近對焦距離與無限遠的資訊,提供了 f2.0、f5.6 與 f8 的資料,但 f8 已是我實測所能接受的低標,所以就不放上來了,大家若有興趣可以直接去官網下載來看。MTF 我一般只看 40 lp/mm 的曲線,以上圖來說,在 f2.0 時,中央區可以達到 85% 以上,這可能是全世界最好的成績,Zeiss Otus 沒有一支達得到。而在實測中,也證明了徠卡提供的 MTF 並沒有騙人。
這次所有的測試圖皆經過輕度的後制,包含了曲線調整、白平衡、加暗角等,從圖中就可以知道,並沒有很誇張的後制,幾乎可以完全在 ACR 中辦到。完成圖因為要上傳網路,皆有銳化。因為相機是使用 SL2,所以這次的測試都使用了彩色圖,而且這種程度的鏡頭一定要在高畫素的 CMOS 中方顯實力,所以我認為 SL2 比 SL 更適合使用這四支 APO 鏡頭。
我們先來看看這顆鏡頭的色彩。當你第一次使用這支鏡頭時,一定會被它極乾淨的色彩給驚艷到!這顆鏡頭對色差修正已到了極變態的程度,讓你整個畫面幾乎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出現 second color,所以會讓你的照片感覺上極為通透,佛仿真的是用你的雙眼看到的一樣。
從上圖這種逆光拍攝的場景中最可以知道徠卡這顆 APO 鏡頭對耀光的控制、色差修正的程度。上圖是在光圈全開下所拍,這種完美的程度不是當年 APO Summicron-M 50/2 可以辦到的。那你一定會有疑問…當你在 LR or ACR 中讀取 RAW 時,lens profile 是自動帶入的,這表示說徠卡很可能是使用了大量的軟體修正。
沒有錯,徠卡使用了軟體修正,這是有可能的,但我個人是覺得,這種程度的檔案只能來自於最原始的光學修正。因為如果你常在後制圖檔就知道,你使用軟體去修正色差時會出現很明顯的灰邊,這是軟體在偵測你畫面中的紫邊或綠邊後,將它去色的結果。但在我所有拍攝的圖片中,並沒有這種現像。上面兩張 200% 裁切圖,因為都是在景深外,只有發現一些 motion blur 而已。目前市面上有許多新發表的鏡頭,對於色差修正都處理得不錯,所以若單單只看這一項,Leica APO Summicron-SL 似乎並不會占到太大的便宜。
只是徠卡鏡配徠卡機身兩者結合起來,對色彩的演譯一直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一直想辦法將照片後制成所謂的 “Leica look” 。但這不容易辦到,因為這不單單只是色彩的問題而已,鏡頭對合焦處到失焦處的過渡處理與 micro contrast,都是無法複制的。
那這顆鏡頭有什麼這麼特別的呢?我從文章的一開始就有提到,這顆鏡頭在光圈全開也就是 f2 時,無論解相力與 micro contrast 都是最佳的,甚至比大多數鏡頭在 f5.6 時還要好。所以你縮光圈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得到景深。這表示,當你用最大光圈拍照時,所能得到的畫質也能遠遠超過其他的鏡頭,而且合焦處因為 micro contrast 極強,讓你在 f2 時也很簡單的可以把主體獨立出來,而且因為 f2 擁有一定的景深,讓主體的成像非常的扎實,形成很 3D 立體的感覺。
而這種立體感會隨著主體的拍攝距離而有所不同。在主體離你很近的時候,會比較像是大光圈下所拍的照片,畫面中的前景與背景是失焦的,只有主體是清楚而立體的,這在一般的鏡頭中都是這種表現,只是這顆鏡頭又更為突出而已。
但當主體離你超過十米以上時,這時候你用 f2 所拍的照片,常常會讓人覺得你縮光圈後的照片。如上圖,因為整體畫面幾乎是在同一個平面上,這時因為這顆鏡頭的解相力太強,銳利度太高,會讓人跟本分不出來這是大光圈下所拍的照片。這種好處就是你可以得到一點點天然的暗角,有更快的快門速度與更低的 ISO,而且是最好的畫質。
上圖一樣對焦在十米以外,圖在這種大小時,你會覺得景深頗深,但奇怪的是又有一些層次分明的立體感,若你將圖放大至 100% 時,前景是不準焦的,但後面就都準了。理論上,在這種小廣角是無法達到這麼大的景深的,只有一些超高解像力的鏡頭才有辦法辦到。
上圖只有右上角的葉子在 100% 檢視下是失焦的,但在小圖中,你也不會這麼覺得,高架橋與後方建築的層次感也有出來。
上面兩張圖,如果沒有標示出光圈值,你或許在這種大小範圍內跟本分不出來哪一張是縮光圈後的照片。這是第一顆能讓我非常放心在街拍時使用最大光圈的鏡頭。
但不要忘記,這顆畢竟是小廣角。在 f2 時,若與主體重疊的背景太複雜,分離效果還是有限的。小廣角或許光圈值真的要大到 f0.95 以上才有辦法單單靠景深與散景將主體分開。
對焦在五米以內的物體時,還是分辦得出來這是大光圈下所拍的照片,如上圖,我是對焦在左下角的植物上,我喜歡陽光灑在上面的感覺,這時候後方的樹與建築會有輕微失焦的感覺,為畫面增添了不少層次感。
另一個陽光灑落的場景,我對焦在中央的榕樹幹上,這因為背景並沒有離主體太遠,所以整個畫面似乎都在景深內
換個角度,鏡頭將榕樹的氣生根一絲絲的被紀錄下來,細節相當驚人!
小廣角鏡頭在比較近的對焦距離時,要能成功的分離主體,主要還是靠光線與背景的運用。我喜歡 f2 下主體的這種札實的 3D 感,而不是景深更淺但細節不夠多的那種空虛感。上圖我覺得有充分發揮出 APO 與這顆鏡頭的高解相力的特色,Noctilux 或 Summilux 絕對達不到這種的程度,讓每一片葉子的空間感都可以清楚的出來。
厲害的廣角鏡就是可以創造出空間感,讓你覺得畫面中的物體就好像真實的世界一樣,不會在同一個平面上。它不一定要讓你整個畫面在 100% 檢視下都是準焦的,而是要模擬出你眼睛看到的樣子。我想你在看這個世界時,就算是大景,眼睛也只能對焦在一點上,其他的細節都是腦補過來的,而這支鏡頭在最大光圈下所拍的畫面就是同樣的,一個很好的範例。
在離複雜的主體比較近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光圈,因為這時候景深的影響會很明顯,常常在景深不夠的情況下,反而會讓主體失焦。但這顆鏡頭的好處就是,因為解相力太高,得到的細節太多,至少在目前一般輸出的大小或社群網站所能支援的解析度下,會讓你的腦袋誤會說許多地方都是在景深範圍內的。
上圖在拍攝時,將相機微微下頃,將對焦平面變成是斜的,所以就算是在 f2 時,我也可以得到前面的花朵與後面牆上的細節,而不需要去縮到很小的光圈來增加景深。
接下來我們認真比較一下相同情況下 f2 與 f5.6 的照片有哪些地方不同。上圖是用手持所拍,所以角度會有一點點的不同,但大致上都一樣的,一張是 f2,一張是 f5.6,對焦至中央高光處的牆上。
上圖為中央 200% 放大裁切的結果,兩者的差別是很小的,但可以看得出來 f2 時的 micro contrast 更強。
上面兩張圖也是 200% 放大裁切,但是是在畫面的右下角且在 f2 的景深範圍內,所以這時候就算景深來到了 f5.6,腳踏車横桿上的 “PUMA”字樣並不會變得更清楚。
上面的圖也是 200% 放大裁切,但是是在 f2 的景深範圍外,而且是靠拍攝者更近的地方。這時候,雖然在 f2 時依然可以辨識字體,但增加了景深後,讓招牌都納入景深範圍後,字就更加清楚了。所以這時候,你就可以很清楚知道,在這種對焦距離與景深下,你縮光圈後得到了什麼,對你要的畫面是否很重要。因為雖然兩者的 ISO 值此時都是在 100,但快門已從 1/1000 降到 1/125,所以如果在光線更差的環境下,使用這顆鏡頭或許可以讓你有更多的選擇,可以讓你使用更低的 ISO 與維持著安全快門而不需要擔心畫面細節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這顆鏡頭在陰天、光線沒有方向性時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這顆鏡頭是否依然有辦法靠著自身的能力去讓畫面得到一定的立體感呢?上圖對焦在中央坐著的兩個人,畫面層次感自然不如有陽光的時候,但已經可以讓人清楚的感受到了。
上圖是對焦在拿雨傘的阿姨上,所以後面那一位在100%檢視下是有輕微失焦的,但在小圖上不止看不太出來,反而讓這兩個人都仿佛在背景中突出來。
上圖我在構圖時故意放了好幾層的物體,從近到遠,從畫面左邊離我最近的樹幹,到最右邊的樹,再到拉車的阿姨、攤販,再到寺廟與背景高樓。我對焦在中央拉車的阿姨身上,但就整體畫面看起來,每樣東西在視覺上都是層次分明的。
單單由鏡頭所營造出來的這種空間感,不會因為現場的光線很差而消失,所以即使在最差的拍攝環境下,畫面都可以保留著一定的立體感,這就是徠卡最新系列 APO 定焦鏡的實力。有沒有其他的鏡頭可以辦到?有的,只是大多數還是要配合著光線,而且光圈都要在 f1.4 or f1.2 時,靠著”散景”才有辦法,但因為光學能力不足會讓成像不夠札實…
散景
我不知道為什麼大家對於散景有種莫明的執著,要求散景一定要夠奶油,最好散到爹娘都認不出來那種,仿佛”散景”才是這張照片的主角。上圖我特別拍了一張最不利於鏡頭 “散景”發揮的畫面,背景的許多植物都是垂直線的,這種線條的走向是最難”化得開”的,目的就是要讓大家看看這顆鏡頭散景的表現。
對我來說,散景或 defocus area 都是有目的的,而不是一味的奶油…或許是我太少拍人像或寵物了。
就上圖來說,一個小廣角鏡頭的散景差不多也就是這樣了…背景的選擇永遠比光圈重要。以全幅 35mm 焦段的鏡頭來說,我不知道散景還能奶油到什麼境界,或許徠卡將來真的推出 Notilux-M 35mm 後我們才能略知一二吧…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這顆鏡頭的對焦速度。”對焦”一直是徠卡相機的弱項,從以前到現在都只有對比對焦系統,但我們先不去與他牌的對焦系統比較,就徠卡自己家來比。我並沒有使用過其他三顆 APO 定焦鏡,所以無從得知對焦速度,但就我以前使用過的 VE 24-90, VE 90-280 與 Summilux-SL 50/1.4 的經驗來說,APO Summicron-SL 35/2 的對焦速度是非常快且令人滿意的。”安靜快速” 是我給它的評價,若你有預先對焦至差不多的距離範圍內 (好像 M 鏡的估焦一樣),抓拍幾乎沒有在失誤的。
以上圖為例,當時正在拍這幾個地標的廣告海報,所以相機正好對焦在七米以外。
這時剛好有一群國外遊客 (或是在台工作居留者) 經過,想馬上抓拍,所以相機的對焦點從七米外一下要對焦到離我一米多且會移動的物體上,這的確是有難度的,特別是我並沒有開啟人臉對焦的功能,所以就失焦了…
但因為對焦範圍已回到一米開外左右,所以再接著的人物就輕易的準焦了。這三張照片按快門的時間就發生在短短的幾秒內,我不知道其他牌子的相機與鏡頭在這種情況下的表現,但已打破我以往對徠卡自動對焦能力的印像,這種表現算是及格了,雖然我必需使用到點對焦。
看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多少有點了解這顆鏡頭的特性了吧…當在開放性空間,主體離你有五、六米左右時,在光圈全開下,因為 micro contrast 與與銳利度的關係,你會常常分不出這是大光圈的照片,但又因為空間感極佳的關係,你可以很輕易的分辨出各個物體遠近的關係。
所以 Leica APO Summicron-SL 35/2 非常適合街拍,你跟本可以將鏡頭的光圈固定在 f2,保持著你的低 ISO 與足夠的快門,完全不需要去考慮其他的問題。唯一可惜的是 SL2 配上 APO 定焦鏡的體積還是太大了點,還是會引起大眾的注意與閃躲。鏡頭測試到這邊大概已經差不多了,下面就放一些不同場景,不同光圈下的圖讓大家參考一下這支鏡頭的表現吧…
結論:
1. 這顆鏡頭是我目前使用過畫質最好的鏡頭,無論全幅或中片幅。也是目前全幅鏡頭中唯一讓我有產生 “medium format like” 錯覺的鏡頭。
2. 最大光圈就是最佳光圈,這種事情在以前是沒有遇到過的。縮光圈唯一的用途就只是增加景深而已。
3. 不建議將光圈縮到 f5.6 以後。不是說 f8 會有多差(比起其他牌子的鏡頭都好多了),但真的與 f5.6 之前有眼睛上可辨別的差距。
4. 對焦速度極快與安靜,再來已不是鏡頭本身的問題了,是機身韌體需要改進。
5. 在這顆鏡頭上,幾乎可以說沒有色散與耀光這回事
6. 鏡頭的表現是對稱的,幾乎沒有可查覺的 focus shift,光圈全開時暗角輕微,不需修正。
7. 需要高畫素 CMOS 才能真正發揮實力。
這是一顆表現全面的鏡頭,是習慣 35mm 焦段者必需要擁有的鏡頭,至少我使用到目前為止,找不到什麼缺點,以這種表現,連價格都不再是缺點,真的驗證了 Peter Karbe 所說的 “Stop down for what ? “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