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徠卡發表了新的 M,名稱就叫 M10-R,因為主要與原本的 M10-P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換了一片 40MP 的 CMOS,也就是與 M10 Monochrom 同一片 CMOS,但是是彩色版。這表示連 Maestro II Image Processor 也沒有升級,意味著連拍速度下降,處理速度下降,電池續航力下降,相反的,長曝時間卻增長至 16分鐘,原生 ISO 變成 100。
其實一直有在用 M10-P 的朋友們,硬體上的改變就只是我上面所說的,如果你沒有用到那 16min 長曝,在現場跟本不太會查覺自己使用哪一台,當然,除非你對那快門聲音很敏感。那這台相機到底真的是新一代的 M?還是只是增加了那一些的畫素,在 M11 出來前混一下時間的?
個人的意見是,這次的升級是比 M10 → M10-P 更明顯,更有感覺的。以目前M 的發展來看,在體積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大改變的地方並不多,除了新的大容量電池、更強更省電的處理器、外接像素更高的 EVF、更高解析度的機背螢幕,再來一個就是越來越新的 CMOS。這次的 M10-R 就是換上了新一代的 CMOS!所以你只要在意這片 CMOS 的表現如何就可以了,反正其他的都大同小異。那 M11 呢?就像上面我提到的,再更新個兩三樣又可以出來混日子啦!
比起 Sony、Canon 新一代旗艦機的大升級,用 Leica M 的人不就很悶?其實會這樣想的人,都是沒在用 Leica 旁軸相機的人吧…使用 Leica M 的樂趣,並不在於許多的自動功能,對我們來說,就相機硬體的部份,大概只有 CMOS 與續航力 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接下來的測試都是針對這片 CMOS 的能力所做的。
那你問我,M10-R 是不是新一代的 M?大家看到最後吧…
因為是 M,所以接下來的測試照片都是戶外手持實拍所得,我只拍 RAW,所以照片都有經過我常規的後製過程,最後轉成 JPEG。為了保留眼睛所看到的樣子,所以沒有非常大的後製動作,有一些是用原圖直出的會特別註明。
(一) 細節
先來看一下 4000萬畫素的 M 是否在影像中存有更多的細節?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畫素的增加,在放大來看的時候,很有優勢,縮圖的時候也一樣有優勢。大家都說高畫素主要的是看輸出時用不用得到這麼多畫素,是沒有錯,完全同意,你輸出的面積越大,越看得出差別。上方第二張圖是第一張合焦處 200% crop 的照片。這種高畫素 CMOS 的裁切圖直接就是要看 200% crop,一般放 100% crop 已經沒什麼意思了,除非所使用的鏡頭解像力不夠。
所以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四千萬以上的像素,其實大多數人都不需要。只是因為科技的發展就是朝這個方向進行,大家被迫接受,所以若單純以畫素來說,SL2-S 與 M10P 的 2400萬畫素還是個 sweet point。
第二個例子,拍攝小朋友玩泡泡,光圈用 f4 是為了保持足夠的快門與景深,沒有什麼特別的含意。泡泡在原圖中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我的主體也不是泡泡,但相機紀錄的東西卻比你想像中多。當我們放大仔細看時,連泡泡剛好破掉的瞬間也抓到了。那二千四百萬就抓不到嗎?是一樣可以紀錄下來,只是沒辦法放得這麼大這麼清楚讓人家看到而已。所以我才說這麼高的畫素很多時候真的不一定需要,但當你要故意表現給客戶看你紀錄的細節時,就還蠻管用的。
(二) Dynamic range
我們先來看暗部的恢復能力。其實上圖已是我最終的成像,也是我想要表達的,你可以發現暗部占了整張圖的大多數,這是比較極端的情況,如果不是想要故意這樣呈現,一般是會增加曝光。我們先當做這張是你曝光失誤好了,慶幸的是拍了 RAW,之後進入 Adobe camera RAW 來恢復暗部看看。
利用了 ACR 調整後,上圖的曲線圖顯示這張圖中沒有一處是過暗或過亮的,而且我調整的數值是蠻極端的,一般是不會有人這麼拍照的,我們只是單純來看調整後的暗部。這時我們對原本畫面中最暗的部份,放大 200% 來看一下雜訊。
請記得上圖是放大 200%,所以如果一般看圖是不會覺得雜訊明顯的,更讓人欣慰的是,沒有顏色的雜訊與色階斷層的發生。這對比上一代 M10 或 M10-P 的 CMOS 來說,是非常大的進步。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 M10 的表現。
上圖進 ACR 中調整的數值與 M10-R 那張所拍的一樣,也是可得不錯的恢復,曲線圖中一樣顯示沒有任何一處是過曝或過暗的。我們一樣裁切原圖中本來最暗的地方來看。
上圖一樣經過放大 200% 後來看,暗部一樣沒有顏色雜訊的出現,這表示其實 M10 的 CMOS 已經很不錯了,但色階的斷層已經出現。因為我身邊沒有同時存在著 M10 與 M10-R,所以比較的條件不盡相同,但因為已經使用 M10 多年,後製過太多的圖了,所以這種結果我是相信的,M10-R 的暗部恢復能力是比 M10 好的。我不要求才隔一代的 CMOS 就能有多幾個 stop 的能力,重點是在於使用軟體恢復後,所出現的雜訊是要”漂亮”的。
接著我們來看一下亮部的恢復能力。亮部的恢復能力在 M10-R 以前,從 M240 → M10-P 都是很差的。所以在以前使用 M240、 M10 時,我對相機的測光都是很保守的,很要求亮部不能過曝,因為過曝一點點就會什麼資訊都沒了。上圖是 RAW 直接轉的,亮部一眼看去就覺得是過曝的,這如果是用 M10 所拍,我會再降 EV,因為我不怕過暗。雖然這樣做很容易無法達到 ETTR 的曝光要求,減損一點畫質,但總比過曝太多不能用來得好。
RAW 檔一樣進入 ACR 中調整,曝光 -0.8、對比 -27、亮部-100、陰影+80,黑色+22。曲線圖一樣達到沒有過曝或過暗的程度。因為這張圖的原始曝光有達到 ETTR,所以在調整暗部是會出現的雜訊是最少的,以這張來說,即使我的陰影與黑色調整得蠻極端的,暗部還是幾無雜訊,可見 ETTR 的重要。這時我關心的就是 RAWDigger 中顯示過曝的區域有沒有辦法還原了。
上面兩張圖都是 200% crop,可以看到,以這種過曝的程度,M10-R 是可以完全恢復的。我沒有辦法在這裡放出 M10 的比較圖,但我個人的經驗就是 M10 是無法做到的,至少還原度是非常有限的。在亮部恢復能力,我很有把握的說 M10-R 會完勝!
(三) 高 ISO 能力
M10-R 的原生 ISO 為100,比 M10 Monochrom 的 160 還低,比 M10-P 的 ISO 200 足足低了一級。這個好處就是當你使用徠卡的 APO f2.0 鏡頭時,在光圈全開下比較少機會需要使用到減光鏡,真的方便了不少。當然,大家其實比較少在意低 ISO,幾乎都是在關心 CMOS 高 ISO 的能力,比起減光鏡,大家更不想帶腳架出門!
高 ISO 的能力一向是徠卡的弱項,這個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從 M240 至 M10-P 都一樣,還好徠卡有 f0.95 光圈的鏡頭,讓大家用到 ISO6400 以上的機會並不多,M10-R 的 ISO 轉盤上最大的數值就是 6400,M10 Monochrom 上則是 12500,這是有道理的。
上圖是我第一次用超過 ISO1600 所拍的照片,在 ISO2000時,雜訊已經有點明顯,但pattern是很均勻漂亮的且沒有雜色,以現代的 CMOS 表現來說,ISO2000就出現雜訊,真的算差的。所以我會以為 M10-R 的高 ISO 能力與之前的M240、M10 是同一等級…但後來我發現我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
因為剛使用 M10-R,沒有意識到這片 CMOS 與我之前用的 Leica M 是完全不同調性的。這台的高光還原能力遠勝之前的機種,所以我的曝光設定太保守了,導致曝光不正確,直接影響到暗部的雜訊。
所以在寫這篇文章時,馬上拿起相機在電腦前拍了一張。這個場景以曝光來說算是很極端的,你可以預期曲線圖會在最亮與最暗兩端出現高峰。因為房間光線的關係,我直接將 ISO 調至 6400。
雖然在拍攝時我直接加了 2EV,不理會相機顯示的過曝警告,但在進入 RAWDigger 分析後,結果顯示我的判斷是對的,曝光值是正確的,有達到 ETTR,而且這種程度的過曝 M10-R 可以很輕易的恢復。在一張正確曝光的 ISO6400的照片,雜訊的表現又是如何呢?
我採用我一貫的後制方式,因為是高 ISO,所以一開始有加了一點點的降噪(ACR中降噪開40),再拉了曲線等,最後再銳化。我不看原始的雜訊,因為都是不高的,我要看的是經過後制後,是否出現過多的雜訊、雜色或雪花,也就是在 ISO6400 下,檔案還保有的後制能力是如何,這才比較接近現實中使用的狀況。
結果是讓人意外的…意外的好!不管是上圖的 100% crop 或是 200% crop,我都很可以!完全沒有雜色,細節的保留非常的棒!雜訊非常的不明顯。我覺得已經是 Leica 彩色相機中最好的了,比 SL2 與 Q2 好很多很多!M10-R 高 ISO 的雜訊因為pattern 非常的均勻,所以用軟體降噪的效果非常的好,不太影響細節,你拉一下 ACR 中的 ”降噪”就知道結果和 M10 的檔案真的不太一樣。
再放一張晚餐的最後一口牛排照,模擬在餐廳的樣子,一樣使用了 ISO6400,曝光一樣正確 (RAWDigger 確認)。這張的拍攝環境就比上一張好,沒有這麼大的反差,所以我們來看看高 ISO 的雜訊表現如何。原圖一樣先輕微降噪後再後制,暗部的雜訊真的不明顯。
以上面兩張圖的結果來說,比我手上的 SL2 與 Q2 好上太多了!不負責經驗之談,M10-R 的 ISO6400 可後制能力比SL2、Q2 的 ISO2500 還好。SL2 與 Q2 因為有 IBIS,所以我會盡量把 ISO 控制在 2500 以內。
所以我覺得 M10-R 只要你的曝光是正確的,使用轉盤上的 ISO6400 ,再加上一些軟體降噪,在使用上是沒有什麼大問題的。當然目前 M 機中或所有廠牌的全幅機中,高 ISO 能力最好的還是 M10-R 的兄弟機 M10 Monochrom。
同場加映 M10 Monochrom 的 ISO 12500 的測試圖與 200% crop。可以看看那個恐怖的細節保留與雜訊的表現!
所以理論上 M10-R 是目前最能還原我們眼睛所見的 Leica RF 相機。上圖這個樣子,並非我眼中所見,我拍攝的當下,我的眼睛是可以清楚看到窗中的人在做什麼的。當然這張照片的曝光有問題,上個星期我還是習慣的用我以前使用 M10時的曝光直覺,所以在後製時會得到比較多的雜訊,無法得到最佳畫值,但這就是使用新相機的過渡期啊!
在經過適當的後製後,我還原了原圖中的暗部,得到了我當時眼中所見的畫面,但因為一開始的曝光不正確,得到了比較多的雜訊,但也只能接受。所以為什麼說在看許多相機的”初測”時要特別小心,因為拍攝者對相機的不熟悉,很可能會犯錯而得出錯誤的結論。
(四) 高畫素對大光圈照片的幫助?
徠卡一直被人稱道的其中一項就是擁有許多高素質的超大光圈鏡頭。我說的超大光圈,真的是目前市面上可購入的焦段中擁有最大光圈的鏡頭,例如 Noctilux 50/0.95, Noctilux 75/1.25, Summilux 90/1.5 等…這些鏡頭的景深一顆比一顆淺,這意味著你的合焦範非常的小,畫素拉上去真的會有幫忙嗎?
就我拍攝下來的結果,我是覺得高畫素對於這種光圈全開的照片幫助不大,無論是解相力的提升或立體感的提升,與 M10-P 並無明顯的差異。
但不要灰心,高畫素雖然對立體感、解相力無法提升,但因為是新一代 CMOS 的關係,在暗部與亮部的處理,會比上一代的好很多,所以整體的畫質與質感會提升,加上高畫素縮圖後形成的細緻感,還是會讓你有所感覺。
質感這種東西,真的無法量化,像上圖的立體感與質感,到底是來自於鏡頭本身還是 CMOS?我覺得是兩者相加的結果。即使圖像的景深非常的淺,但在高畫素原檔的縮圖後,影像會呈現出一種扎實感,對於影像本身的立體感也是大大的加分。
前面一直沒有提到,我也沒有特別去測試的,M10-R 的自動白平衡應該是目前所有徠卡機子中最準的。SL2 與 Q2 是同一個調性,常常太冷,M10 還算準,但偶而有點偏綠,M240 最不準。
上圖中的暗部,M10、 SL2 會太冷偏藍,有時候需要在後製時調整回來,但 M10-R 很少需要調整的,這也是進步之一。
對於上圖這種有著許多高反差光影的場景,M10-R 的 DR 可以在調整亮暗部後,依然維持著高畫質低雜訊,這對喜歡使用大光圈拍照的人來說,無疑是個福音!
M10-R 的自動白平衡反應很快,上圖看似有陽光,但因為當時雲層在短時間內聚集起來,色溫的改變也是很強烈的,光線馬上偏冷,但注意影子內的色溫,沒有因為這樣而變得偏藍,讓整體的顏色表現非常的精準,省了不少後製的功夫!
M10-R 新 CMOS 的重要測試,在上面大致已經講完了。接下來看看各種不同場景、光影下 M10-R 的表現吧!看看您覺得這片新 CMOS 所拍出來的影像在乾淨度、顏色表現、立體感等等與前一代是否有差別吧!
上圖一樣是亮暗反差比較大,物件形狀又比較複雜的場景。這個網頁我目前測試文所用的圖皆為長邊 2000pix,所以無論原本檔案是 24MP 或 46MP 都會縮成一樣大小,所以可以比較以前的測試文,看看大家覺不覺得高畫素縮圖後會有優勢!
我在圖像的後製時通常會加入一點暗角,但在 M10-R 上要注意,因為不知道什麼原因,M10-R 會有比較明顯的暗角出現,自動修正有時候還不足以讓它消失。使用焦段 50mm 以上的鏡頭在縮光圈後會不明顯,但 28mm 即使光圈縮至 f5.6 依然蠻明顯的。
上圖是無後制的原圖,使用 Summilux-M 28/1.4 即使光圈縮至 f5.6,開啟自動修正,暗角依然明顯。
暗角有什麼關係嗎?當然沒關係,有時候沒有我還要故意加一點。只是在 M10-R 上,後製時加暗角要輕手點,因為本來就會存在了,不知道是否會隨著更新韌體而改變,這就要等後續再觀察了!
就我目前使用的經驗來說,與這片 CMOS 最合拍還是 APO Summicron-M 50/2,這和在 M10 Monochrom 上是一樣的組合。
上面這種場景,我若使用 M10,應該會開啟”包圍曝光”功能 ,但 M10-R 一張就搞定!
所見即得,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容易辦到,而且以上這些都是不容易如實拍下來的場景…
雖然知道這片 CMOS 的 DR 很不錯,但在實際街拍時,有時候是故意不使用的,因為你要用光主導你的影像主體,暗部內的資訊常常是不太重要的,而且你也不想讓它太明顯與搶眼。
如上圖,我的主體就是亮部內的東西,無論是人或是樹的影子,其他的不是太重要,而且我利用了暗部作為框架,不會故意去還原暗部內的資訊。
但當我需要還原的時候,無論是暗部或亮部,都可以給我不錯的結果與非常低的雜訊,還維持著徠卡一貫的透亮與乾淨。
40MP 的 CMOS,我覺得縮光圈拍比使用大光圈拍來得有趣多了!你會想要使用高畫素,不就是為了要得到最多的細節嗎?
使用廣角鏡,用 Liveview 會比較好構圖,但要注意所謂的快門延遲現像,是的,Leica M到了這一代還是沒有任何的改善!
用光學景觀窗最廣可以看到的就是 28mm,所以是可以經由練習來習慣的…
不使用LV,常常在邊角上總是會差上那麼一點,特別是當你已退無可退時。我相信 M 的使用者都在等待更好的外接電子景觀器的出現,但真的已經等得夠久了…
其實使用小廣角街拍對焦並不難,在小光圈的配合下,景深通常非常的足夠,若不是你真的要放大 200% 來檢視的話,很難可以挑出什麼毛病。
以 M10-R 的 DR 與 ISO 可用值,用來拍攝一般的風景照是非常好的,因此對出國旅遊來說更是方便。我相信若徠卡也開始推出與更新 M-mout 各個焦段的 APO 鏡頭的話,是會很有競爭力的!當然競爭力不包含價錢。
以 M10-R 目前白平衡的準度,真的讓人在後製時省下不少力氣。
那一天、黃昏時、大樹下,所發生的事…
你需要的是愛,還是業績?
再放幾張我僅有的,在夜晚所拍的圖。就算你進行後製,ISO 1600 (含) 以下的雜訊是可以乎略的,這對我來說已經非常滿意與夠用了。
所以最後回答前面的問題,M10-R 是否是 new generation M camera?
我覺得這就是新一代的 M,在DR、ISO能力、白平衡各種表現上,已經不輸從 M240 升級至 M10 的程度了,不要單純被那四千萬畫素所騙,以為只是單單畫素的增加。我們更應該要在乎這片新的 CMOS 隱藏在其背後的能力。
結論:
優點
1. 新一代的 CMOS 有更大的寬容性,更強的暗部與亮部還原能力
2. 目前徠卡彩色全幅機中最好的高 ISO 能力
3. 更精準的自動白平衡
4. 高畫素下所紀錄的細節、縮圖後的優勢
缺點
1. 使用廣角鏡頭時,暗角比較明顯,縮光圈也改善有限
2. 使用 liveview 時的快門延遲一直沒辦法改善
3. 電池續航力下降,若使用 liveview 時會特別明顯,徠卡是時候設計更高容量的電池了
4. 從待機休眠中恢復的時間明顯比較久
5. 機背螢幕沒有升級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