徠卡在 2021 年3月發佈了一顆萬眾矚目的 M lens。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是大家常用的 35mm 焦段,加上了 ASPH,再加上 APO,不夠,還再加上 0.3m 最近對焦距離,還是不夠,再給你至今為止 M lenses 中最高的解相力。然後,然後…這些東西塞進一個 53 x 40.9 mm 的體積內,而且重量只有 320g。
如果這還不讓人驚訝與驚喜,那恐怕只有它的價位可以嚇倒你了…這小小一顆鏡頭要價 US 8,195 (B&H官網),但全球已搶翻天,這種時候能拿在手上測試是很幸福的事。這顆鏡頭接在 M10-R 上就長得像上圖這個樣子,有些人或許會因為那個遮光罩的關係,覺得有點像 Leica Q,但這個遮光罩是金屬材質旋轉上去的,而且聽說為了不去擋到 RF 對焦的景觀窗,徠卡還花了不少精力去設計。
對於個人來說,Leica M-mount 鏡頭中,真正稱得上現代 APO 鏡的只有上面兩顆,但就算是 APO Summicron-M 50/2 也是九年前的產品了,更不用說更久遠以前的 75/90 AA,已經無法與這二顆相提並論了。從這兩顆的體積與重量看起來,就知道徠卡花了多少精力去設計,讓它們在 RF 相機上能完美的搭配,同時還要有著業界無可比擬的光學品質。
若以徠卡目前所有鏡頭的光學素質來說,APO Summicron-SL 35/2 或許是第一名,但從上圖就可以知道,兩者的體積、重量是有很大的差距在的。而 APO Summicron-M 35/2 能達到它老大哥九成多功力,已經是很不可思議了!
我們不免俗的來看一下這顆鏡頭的 MTF 曲線圖。在 f2.0 光圈全開下,這顆鏡頭中央有著 90% 的分辦率,要知道,當年傳奇的 APO Summicron-M 50/2 在光圈全開下也只有 73% 的分辦率,所以經過九年的努力,徠卡可以在鏡頭體積重量大小差不多的條件下,設計出解相力更高的鏡頭!從曲線中可以看出來,縮光圈並不能增加多少的分辦率,只可以讓周邊的散光減少,但這似乎不是很重要了。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解相力。對這顆鏡頭來說,這是最不用擔心的事。我們從鏡頭的 MTF 中就可以知道,你可以很放心的使用 f2.0 去拍所有的照片,縮光圈唯一的目的就是景深。如上圖最近的公車與機車離我都超過十米以上,所以基本上我縮不縮光圈對我最後的成像並沒什麼差別,頂多就是沒有暗角而已,但我喜歡暗角,而且暗角可以在後製時輕易的移除。
這是一個太陽剛升起的早晨,在光圈全開下逆光拍攝剛剛睡醒的城市,此時還有些晨霧還未散去。我直接裁切放大至 200% 來看看解相力,下面是中央與四個角落的裁切。
從上面的裁切圖可以很明白的知道,除了色差已不可見 (至少在200%下),解相力是非常的驚人的!目前沒有任何的 M-mount 鏡頭可以達到這種效果。
從單張圖片中,並沒有辦法很明顯的知道這顆鏡頭的解相力有多優秀。利用上圖這種陰天的時候,上腳架測試了三顆高規的 35mm 鏡頭,當你放在一起比較時,就知道深淺。
測試使用了 Leica APO Summicron-M 35/2、Zeiss Distagon 35/1.4 ZM 與 Leica APO Summicron-SL 35/2,M-mout 的鏡頭是接在 M10-R 上,而 SL 鏡自然是接在 SL2上。雖然我有轉接環可以全部都接在 SL2上,但我一直在強調,能不轉接就不轉接。我在 M10-R 上只有套用 ACR 原本的 lens profile,沒有修正暗角。
上面兩組圖是裁切最左與最右下角,放大至 200% 下的情況。最左邊是 M35AA,中央是 Zeiss,右邊是 SL35AA 所拍的。這應該非常的清楚可以看出這三隻鏡頭解相力的差異。理論上,邊角是所有鏡頭解相力最差的地方,其實這三顆有這種表現皆已經是最高規的表現了,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出差別,SL35AA > M35AA > Zeiss。
解相力與分辦率不單單只是很清楚銳利,要能讓人清楚明白所拍的物件的”質感”。上圖我們來裁切中央的部份,放大 200% 後就變成下圖。
從上圖可以清楚的分辦出各種衣物包包所用的材質是不一樣。棉布與尼龍布、合成布料與上面印漆的”質感”都要清楚的呈現,而不是單純”銳利”就可以了,換句話說,你不能把真花拍得像假花的意思。
對於徠卡最近發表的 APO 鏡來說,無論是 M-mount or L-mount 的特色就是縮光圈只是單單為了景深,當物體離你不夠遠時,縮一下光圈的確是對前景的清析度是有所提升的,但對中央解相力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對這支鏡頭來說,要在景深與畫質間取得平衡,光圈大概縮至 f4~f5.6 就差不多了,再上去解相力會開始下降。
就算是上圖巷弄中這種場景,f5.6 的景深真的就足夠了,可以讓你整個畫面都清楚銳利。
接下來,我們要來檢視一下這顆鏡頭的色差修正能力。”APO” 其實並沒有一個標準,只要你的鏡頭有設計出來說能降低色差或消除色差,就可以自己放上 “APO”的字樣。所以有一些廠商雖然有用了許多可以消除色差的設計,但確沒有放上這個字眼,當然…或許是因為徠卡、Zeiss 兩家對於自身冠上 “APO”鏡頭的要求太高,若其他家達不到就一樣冠上 “APO”字樣,只會被笑話,就乾脆不放了。
要能達到很好的色差修正意謂著,你的鏡頭鏡片能將不同波長的可見光,同時對焦在同一個距離上,而且是要在光圈全開的時候,隨著光圈的縮小,就越來越容易辦到,因此你看到許多鏡頭在光圈全開的時候紫邊與綠邊明顯,但縮到一定光圈後會改善很多,但 APO 鏡,無論在任何光圈下,色差都要得到很好的控制,這也意謂著,你的鏡頭不能有明顯的 focal shift,不然就無法達到,同時你相機 CMOS 前的濾鏡玻璃要有足夠的能力過濾掉紅外線。
所以…我再次強調,要得到一顆鏡頭所能呈現最好的畫質,不要轉接鏡頭,每一台相機前面的 CMOS 都是針對原生鏡頭做最佳化的,無論是光線入射角度與對光線的過濾。
上圖放了一個很容易產生色差的場景,APO Summicron-M 35/2 在光圈全開下,在滿滿金屬的外牆與玻璃的外牆邊緣,都沒有明顯的紫邊或綠邊。要注意,這是放大 200% 下檢視的結果,一般來說,在 100% 下檢視沒看到就算過關了,其實全世界應該找不到真的完全沒有色差的鏡頭,只是要放大到多少倍率下才能發現而已,引用徠卡官方對這顆鏡頭的介紹:”復消色差校正功能使這款最新M鏡頭可呈現幾乎沒有色差的圖像”,官網也很保守的用了”幾乎”這兩個字。
我們用下面兩張圖做例子。
上面兩張圖,一張是用九年前發表的 APO Summicron-M 50/2 所拍攝,另一張是最新 M35AA 所拍的,同一台相機,連拍攝參數都一樣。兩張在 100% 檢視下,其實都不容易發現有色差的出現,但在放大 200% 時,M50AA所拍的就可以被發現了,至於 M35AA的照片,要被放大至 400% 才能被看得出來。現實中,沒有人在這麼看照片的,所以這兩支鏡頭都是 “APO”鏡,但我不得不說,M35AA 還是厲害很多,希望徠卡有機會更新一下 50mm 焦段的鏡頭。
Leica APO 鏡的好,用過就知道…沒有色差表示你可以在任可光源下拍出極為乾淨的照片,上面兩張照片,一張是用 f2.0,一張是用 f5.6 所拍,一樣乾淨,一樣沒有色差,這時候,我若沒有景深的考量,跟本不用縮光圈,而且可以得到更快的快門去凝結物體。
喜歡上面兩張圖純淨的感覺…顏色純淨,表情純淨
緊接著,我們要看看這顆鏡頭逆光時的表現,也就是抗耀光的能力。從上圖就知道,這顆是目前 Leica M-mount 鏡頭中表現最好的,no lens flare and almost no CA。
上面三張照片,我相信已經說明一切…
暗角…所有鏡頭在光圈全開下都會有邊角失光的狀況,只是嚴不嚴重而已。目前所有的 M-mount 鏡頭只要接在 M10-R 上,暗角都會加重,猜測主要是因為 CMOS 重新設計過與外面鍍的玻璃變厚的關係(0.9mm)。
我在前面已經提過,在不影響邊角解相力的情況下,我不在乎暗角,我甚至喜歡暗角,我後制的照片幾乎都會故意加上暗角,這是最容易被校正的東西,真的不用太在乎。上圖一張是用 f2,一張是用 f5.6 所拍,可以看到暗角對畫面的影響其實並沒有這麼嚴重,所以這個部份,我就討論到這裡。
說了這顆鏡頭這麼多優點,是時候說一下一些小缺點了。在我寫這篇的時候,Adobe 還沒有推出這顆鏡頭的 lens profile,所以目前我所有的圖都是沒有經過數位修正的。在拍攝許多建築物與線條的場景時,可以發現這顆鏡頭有 pincushion distortion 的問題。從上圖未修正的圖中就可以發現建築物雙側邊緣線條很明顯的往上彎曲,經過修正後就完全直了。我目前是套用 ACR lenses profile 中 Leica Summilux-M 21/1.4 的 lens profile,我覺得比我手動來得好,在這顆鏡頭正式的修正檔還沒出來前,有需要時就這樣用吧!只是國外許多 reviewer 都覺得不需要使用。
其實,除非真的在拍平面,不然一般這種變形不是太明顯。我在實拍中,拍了超過七百張照片,明顯需要修正的少之又少,除非你真的都是在拍平面的建築與線條。
像一般的風景照或像上圖邊角沒有什麼線條的場景,跟本不需要去理會。只是因為這種變形就是真的存在,所以一定要提出來提醒大家稍微注意一下。
平常…使用幾何校正就可以了!
相信我,99% 的場景,你完全不會注意到有變形這回事!
接著這個部份非常重要!徠卡破天荒的一次將 M-mount 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從以前的 0.7m 縮短至 0.3m!這是一個可以紀錄在史冊上的進步。為 M 鏡的使用,不知道增加了多少的方便性。不需要轉接環,不需要 macro adapter,直接內建給你。這個功能的出現,讓我家中的 Q2 頓時失去重要性,我並非自動對焦與防手震的重度需要者,所以 Q2 對我來說馬上變得可有可無了!
有時候,可以近一點拍,真的還蠻好的…這對於非 Leica M 的使用者來說,可能無法體會…上圖是在對焦距離約 0.5m 時所拍的。這顆鏡頭雖然可以對焦在 0.3m,但當你的對焦距離在 0.3m~0.7m 之間時,只能使用 Live view 的功能對焦,這時候黃斑是沒有反應的,所以如果你使用的是 M9,就沒有辦法對焦了。
在近拍模式時,你要注意的就兩點:景深與快門。在近拍時,因為離主體非常的近,所以景深會相對非常的淺,這時候請縮一下光圈,我的建議是從 f4 起跳。再來就是快門速度,這種照片的手震會被放大,所以即使是一點點的微震,也會被發現,快門速度一定要夠,再不然就是你要有雙超穩定的手。
在近拍時,若你還是光圈全開,那種景深或許只能拍個意境吧…
上面四張圖是第一次帶到餐廳使用近距離對焦的實拍圖,所以我為什麼說我的 Q2 可以退休了。光圈皆使用 f4,對焦在 0.3~0.4m 間,景深對於拍食物來說還算夠用,但建議快門至少維持在 1/90 以上會比較安全,因為你只能使用 Live view,手持的姿勢不太穩定,更不用說你很可能會喝酒。以目前 M10-R 的高 ISO能力,完全不用擔心,上圖最後一張就是在 ISO6400 下所拍,在適當的軟體降噪下,你看得出雜訊?
如果在可控光的環境底下拍攝,剛好可以展現出這顆鏡頭在近攝時中央的解相力,現在用一顆小蕃茄來當做例子。
上圖是 f2.0 時中央的 200% 放大裁切圖,我想這種細節表現已經說明了一切!
當這顆鏡頭接在 M10 Monochrom 上又會是什麼樣子呢?靠著它超高的解相力、完全不怕逆光的特性,我想應該會非常適合吧…目前拍攝的照片不多,這裡有一些不同光線條件的圖片給大家參考一下吧…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比較玄的立體感與鏡頭的 rendering。看多了徠卡鏡頭所拍的照片就會知道,徠卡鏡頭的立體感不只是來自於大光圈所造就的散景與主體的分離,即使在縮光圈的時候,也會有很好的立體感。這顆鏡頭的最大光圈就只有 f2.0,比起一大堆 f1.2、f1.4 的鏡頭立體感還要好得多,想也知道靠得並不是單純的散景。
上圖除了前景的幾排地磚不清楚以外,後面都是清楚的,但空間感極佳,這是鏡頭本身的 rendering 所造成的,後製也後製不來的。
這張也是一樣的道理,前景、中景、背景空間感強烈,一眼看去,就會覺得不是在同一個平面上,但又不是用”散景”來造就的,這可以說是徠卡鏡頭的拿手好戲!
當然,如果你要玩單純大光圈分離的立體感,我想這顆鏡頭也可以很輕易的辦到,如上圖…
你以為我縮了光圈增加了景深,立體感就消失了嗎?
我覺得,照片可以說明一切,勝過千言萬語。
最後,我還是要說明一下,使用這顆鏡頭僅僅也只是二週的時間,無論是在構圖、對焦的掌握上並未非常的熟練,我以前極少使用 35mm 這個焦段,所以本篇測試文的照片或有不足之處,還請大家見諒,但我想鏡頭的特性應該都有完整的表現出來。
希望有拿到這顆鏡頭的玩家,像小孩一般保持著赤子之心,好奇的利用這顆徠卡最新的鏡頭,不斷的去探索這個世界…或許我們會得到更多新的發現與啟發!
結論:
這顆是目前史上畫質最佳、解相力最佳、色差修正最完美的 M 鏡
目前地表上體積重量/畫質比最佳的鏡頭
史上第一顆最近對焦距離在 0.3m 的 M 鏡
缺點:
有一些 pincushion distortion
貴,每公克 USD 26,創下徠卡非特別版鏡頭的紀錄
目前產量稀少,取得不易
~ The End ~